通过对潦河坡地名变迁的叙述和南阳市区道路命名的个体观察与思考,探讨地名规范化的“方”与“圆”:依法依规进行,按程序进行,汇聚各方力量,重视宣传和引导工作,讲究工作方法与技巧,做好易名后的服务工作。
“方”与“圆”是我国传统思想中能够体现辨证统一的逻辑关系的一组词汇,方圆之道备受国人推崇,甚至成为为人处世之道的高度凝练,所谓“外方内圆”,不外如是。方圆之间的转换与把握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
近来,因地名规范问题,温州楼盘“曼哈顿”改为“曼哈屯”的消息一度引爆网络。地名似乎只是一个代号,其实大有乾坤,地名可能是一个地方历史深沉的烙印,可能是一个地方文化精神的积淀,可能是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写照,可能是一个地方自然地理环境的呈现,可能是游子们乡愁的寄托和记忆与感情的魂牵梦萦······甚至仅仅有可能是当地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方便之举,不管怎样,的高度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名与普通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地名在我的印象与记忆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地名的变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潦”字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一是读liá o, 如潦倒、潦草,为大众所熟知;二是读lǎ o,意指雨水 大或路上的流水、积水;三是读là o,古同“涝”,指 雨水过多,水淹。潦河,作为水名,一为江西省境内修 河最大的支流,一为河南省南阳市境内白河的支流。
南阳市卧龙区潦河坡镇位于卧龙区西北部,与南召 县和镇平县接壤。潦河流经该地,且当地多岗坡地貌, “潦河坡”可谓是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说得上名副其实。卧龙区南部还有一个潦河镇,也得名 于潦河。在卧龙区,潦河坡镇、潦河镇,潦河,三个名 称中的“潦”字都读lǎ o,当地人在说这三个地名时, 一般也读lǎ o,但有人读liá o,大家也普遍知道,沟通 无碍。甚至是在以前,有些人误写或者干脆懒省事写成 “辽河坡”,也问题不大。
然而两个地方都在潦河流域,且同属一个行政区 内,因地名相近造成不少错误认知。特别是在 20 年以前,与当下绝不可同日而语的,潦河坡乡和潦河镇之间差距特别明显。一是在自然地貌上,前者多岗坡丘陵,于农业发展不利,后者为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二是在与市区距离上(从乡镇政府驻地到南阳市区),前者与市区相距 23 公里,属偏远乡镇;后者与南阳市区仅有 12 公里,为近郊乡镇。三是在交通状况上,前者途远路况差,有班车往来于乡街与市区,交通不便;后者南邓 (南阳 - 邓县,即今邓州) 公路贯穿而过,12 路公交 15 分钟的车次间隔,交通便利。四是在经济发展上,前者农民五谷杂粮啥都种,花生种植普遍,靠天吃饭,农业产量低,群众收入较低,向来为穷乡僻壤;后者为小麦、玉米、辣椒、蔬菜种植区,农业效益较好,农民收入较高;两者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五是在教育发展上,两地极不均衡,前者教育力量薄弱,教育设施及条件极为落后,能走出去的学生少之又少;后者,教育相对发达,南阳市八中就坐落在该镇。六是在饮食习惯上,前者群众以米食为主,后者以偏重于面食为主。正是基于以上诸多差异的客观存在,造就了潦河坡和潦河两个地名认知度上的巨大差异ku酷游官网,前者认知度偏低,总被误认为后者;后者认知度较高,为众多人所知晓。两个地名相近,常造成混淆,当年有不少人想当然地把潦河坡误当作潦河,两者南辕北辙,相距好几十里,根本不是一个地方,这就是地名相近带来的弊端。
2005 年,撤销潦河坡乡、小寨乡,二者合二为一, 设立龙兴乡,龙兴乡政府驻潦河坡村。2005 年后,潦河 坡乡改为龙兴乡后,算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与潦河镇名 称混淆的问题。然而,却面临新地名的推广问题。在起 初阶段,说起改名后的龙兴,无人知晓,不得不加以补 充解释,虽然给群众带来了一些不便之处,但充其量也 只不过是把以前关于和潦河混淆的解释换成改名的解释 罢了。接着,新地名在政府的文件中开始推广使用,龙 兴乡在体制内逐步得以推广。群众办事时开始使用,新 办理的身份证里开始用新地名,然而新名的推广在持续 推进,旧地名依然在群众中很有市场,是大家日常沟通 交流中所沿用的,于是出现了二者并行的时期。伴随着 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和时间的推移,当然龙兴乡的知名 度与日俱增,而潦河坡的知名度也是在同步提高的,并 未出现衰退,只不过消失在了体制内的正式文件中罢 了。这次改名虽不算成功,但在称作“龙兴乡”的这些 年,倒是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因地名相近而造成的地名混 淆之弊,客观上提升了该地区的知名度与区分度,也算 是承担了其历史使命。
2013 年 2 月 22 日,河南省民政厅(豫民行批 [2013]11 号)批复: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南阳市卧龙区 撤销龙兴乡设立潦河坡镇,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 变。于是,潦河坡这个地名又重生了。实际上,这个 地名一直都存在着,存在于当地普通群众的口耳相传之 中,比龙兴乡更具有生命力和群众基础。而在今天,潦 河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普通群众对地理空间的认 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二者的区分度和认知也有了很 大提升,虽从“龙兴”重回“潦河坡”,但也不虞地名 相近之弊,所以这次重复旧名,也称得上是顺势而为之 举。
个体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来思考地 名的相关问题。潦河坡乡因行政区划改革,借乡镇撤并 之机,改为龙兴乡,既与以前有所区分以关照辖区扩大 的现实,又在客观上解决以往地名相近造成混淆的弊 端,在潦河坡的知名度和区分度提升以后,借乡升镇之 机,复用旧名,从而回归传统与习惯。纵观“潦河坡 乡”—“龙兴乡”—“潦河坡镇”,其地名变迁与行政区 划改革同步进行,既要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又要解决历 史问题,自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从行政区划改 革的角度来说,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撤并乡镇、精简机构 和人员的目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从潦河坡乡和小寨乡 融合发展的角度来说,其初衷远未实现,两者并未融为 一体,毕竟旧有两乡的驻地,都是服务其原本辖区的, 道路交通网也是分别以二者为中心的。在新的龙兴乡辖 区内,驻地潦河坡不是新的行政区域的中心,对一个东 西辖区达 60- 70 里长的乡来说,群众(特别是东部地区 群众)到乡政府办事,多有不便,而建设与规划新的驻 地与中心,成本代价太大,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于是原 有潦河坡乡政府的驻地成了新龙兴乡的驻地,东部所并 的原小寨乡地区成立了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为区直 辖,驻地在原小寨乡政府所在,以就近服务群众,也算 是照顾现实需要的应变之策了。从龙兴乡重回潦河坡 后,镇政府驻潦河坡。从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的角度来 说,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改革,还是需要充分调研、 统筹考虑的。
地名的变更,绝不仅仅是改个名字而已,势必会影 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毕竟地名的空间坐标属性不 因名称的更改而消弭,地名的传播与推广也不完全由人 的意志所主导,还是有其客观的历史传承存在的,地名 的知名度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地一改了之、 一蹴而就的,地名涉及的公共服务毕竟是系统性的,涵 盖行政、户籍、教育、医疗、社保、邮递、地图、交通 等诸多方面,因此,对待地名的变更,应当加以全面考 虑,决策时当慎之又慎,不可简单轻率从事。
随着南阳市城市的发展,市区框架不断拉大,道路升级改造逐步推进,市区道路名称的命名与规范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也曾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据《针对城区“路名”问题,市地名办作出回应——40条道路近期公布名称》可知,南阳市区道路名称的命名经过了以下环节:依据规划命名、征求社会意见、公布道路名称、收集反馈意见、调整确认或重新拟定。对此,南阳日报曾刊发多篇关于城区道路命名的报道,主动邀请市地名办做出解释与回应,引发群众关注与讨论,积极引领导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在《针对城区道路命名,市民众口一词——路名不能简单公布了之》 中指出:“市民普遍认为,路名不能简单公布了之,市城区道路命名工作有待改进”,从“现象:标准路名标示混乱,路名牌门牌缺失;原因:各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企盼:道路命名市民应有发言权”三个方面就道路命名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原因,探讨对策。此后,南阳市区的道路命名工作多次举行征名活动,也获得了群众的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南阳市民政局关于公开征集市中心城区部分街道名称的公告》、南阳世界月季园景观湖、新城区新建道路征名活动引爆媒体矩阵》。
征名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集思广益,积聚社会合力,为新的地名推广提前预了热,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基础,媒体的宣传与推广提高了知名度,民政局地名办不仅倾听了群众呼声,同时还收集了群众的反馈意见,职能部门、媒体、群众三方共同参与并实现良性互动,可谓是工作的好方法。这么一套程序走下来,尽可能地凝聚了共识,对推进地名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从个验及观察的角度来说,多年来南 阳市区道路的命名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尽管我也曾有过 一度不知“天山路”改为“范蠡路”的经历,但随着新 地名的推广与传播,知名度日益提升,特别是随着地名 牌及路名标志物的逐步健全、公交站牌等标志物地名更 新的完成以及新的城区地图的制作与出版,终于形成了 比较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地名体系。例如有不少以 与南阳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道路,这既延续了该 市以往的命名习惯,又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了新的富有南 阳特色的地名文化景观,还进一步增强了南阳人的历史 自豪感。部分历史文化名人道路见下表:
相较而言,命名要比改名难度小得多,虽是从无到有,但毕竟只面临所命地名的推广、传播和应用的问题,而改名所带来的问题相对较多。改名后,肯定有一个时期,新旧地名共存,而且一开始阶段,旧名的知名度,相对新名要高得多,新名的推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旧名的干扰,特别是新名要想叫得响,受群众喜爱和欢迎是最为基础的条件,还得有相关配套的地名志物等基础设施建设跟得上,不然新名叫不响,被淘汰也就成了必然。
南阳市的地名中存在不少当地群众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不一致的现象,俗称“念串音”的现象,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南阳地名问题的付会太指出:
“如于岗、余沟两地名中的‘于’、‘余’,韵变后发(yue 岳),靳岗、金庄两地名中的‘靳’、‘金’,韵变后发((jian 建]音,彭营、彭庄中的‘彭’,韵变后发((Pang 庞)音,等等。外地来到南阳的人用普通话来询问这些地名时,往往不得要领”,“通过对搜集到地名的分析,发现一共有 57 个地名发生韵变,提取出了 26 组对应关系”,增加响亮度,减少用力度,是这种韵变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韵变与人们求吉求雅的社会心理还有一些联系”。
这种普遍存在的串音现象,在当地群众的日常沟通和交流中是不存在障碍的,但对习惯普通话的人来说,不了解其中的韵变规律,会遇到不少问题,但是随着南阳市地名标志物的逐步普及和日益健全,规范准确的地名标志一旦立起来,找到其中的对应关系后ku酷游综合,这种念串音的现象,在年轻人中比较少出现,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消退。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自古就懂得了规矩与方圆之间的奥秘所在,就有规矩意识。规矩就是准则,规矩就是界限,规矩就是法律法规,规矩就是底线。针对地名的“大、洋、怪、重”现象,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确有必要。改名过程中,有讨论、有质疑是正常现象,面对中的调侃与质疑,推进工作的决心当是坚定不移的,工作的方法当是务实与灵活的,这就是地名规范化工作的方与圆。把握地名规范化的方与圆,应当做好以下方面:
在国家层面,国务院于 1986 年 1 月 23 日发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近年来,不少地方也制订和发布了不少具体的地方性法规。例如从 2013 年 10 月 15 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可谓是有法可依的。此外,还有一些行政区划的法律法规与地名规范化工作也有关系。这些法规构成了地名规范化工作的“方”。
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个动态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名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操作程序,如发布征求意见,进行征名活动,按照命名准则筛选符合条件的地名,上报审查,公布新的地名,制作地名标志物,健全地名相关设施等等,不能怕麻烦,工作的过程细一点,新地名推广与运用才能更好一些,群众与社会的质疑才能少一些。
地名规范化工作虽然是民政部门的业务,责无旁 贷,但应该看到,单靠民政部门一家去忙,是力不从心 的,要善于协调各方,汇聚力量,形成推进地名规范化 和标准化工作的合力。与其大包大揽,事后面对群众和 质疑,不如在事前协调好媒体,做好广泛的宣传与 动员,民政部门牵头联系好公安、住建、交通运输、城 管、自然资源、市场监管诸部门,一起发力,协调推 进。事实上,在推进地名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过程中, 各部门的工作领域、阶段及重点是各有侧重的,例如住 房建设部门要做好入口关,控制好不规范地名的增量; 交通运输部门则要在新地名公布后及时跟上,调整交通 标志。
地名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产与生 活密切相关,要特别重视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当地媒体的 宣传引导作用。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作符合受众特 点的宣传用品。例如,市区道路的名称,不仅要通过传 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加以宣传,更要注意现代互 联网媒体如微信、微博等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传播与 推广渠道。
推进地名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鉴定不移推进工作 是刚性要求,是“方”,但在具体工作上也要讲方法与 技巧,也就是“圆”,力求做到圆润自如。例如,对地 名规范化工作,不搞一刀切,对已经叫得响、知名度比 较高、群众满意和接受度比较高的地名当慎重调整;对 于一些确有调整必要的,也要适当考虑追求吉雅的社会 心理,做到改名要改好,这样新名的推广及普及才能更 好推进,才能叫得响亮。在地名规范化工作中,新名发 布前做好宣传与引导,征集地名,让群众有广泛的 参与权与知情权,持开放的工作态度;在新名发布后要 及时调查了解新地名的推广与运用情况,关注相关地名 标志物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做好情况收集与反 馈工作。这就是地名规范化工作的“圆”。
地名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绝不能仅限于一改了之,相 关职能部门还要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对现代社会来说, 地名工作也是公共服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易名后, 地名标志物的配套建设与悬挂、新版地图的制作、出版 与发行工作也要及时跟上。特别是,现在又不少电子地 图和导航软件,其中地名的更新也要及时推动,不然新 的后续服务和产品供应不及时,职能部门推新,群众用 旧也就见怪不怪了。这也是地名规范化“圆”的要求。
面对地名“大、洋、怪、重”的乱象,进行有效的治理与整顿势在必行,必须持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这是地名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刚性要求,是“方”的一面;在具体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讲方法,讲技巧,力求把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这是“圆”的一面。善于把握地名工作的“方”与“圆”,在矫枉与纠偏中,做好地名规范化 与标准化工作。